12月28日,由宁波市科技局组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晴研究员、厦门大学柯才焕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高东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世平教授等十余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两个验收专家组分别对我校两项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海洋贝类科技创新团队》和《宁波市葡萄品种改良与安全生产创新团队》进行验收。
创新团队负责人林志华研究员、吴月燕教授分别就团队三年建设情况向专家组作了汇报,包括建设任务与目标、建设措施与成效、完成情况对照、取得标志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项目成果推广等方面。
《海洋贝类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执行期间共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授权4项;发表论文32篇;制定浙江省地方标准1项、宁波市地方标准2项;建成浙江主要经济贝类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信息平台,构建了37种贝类种质资源活体资源库、标本库和基因库。培育出文蛤“万里红”新品种(2014年通过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品种登记号:GS-01-008-2014),文蛤“万里1号”和“甬丰1号”,泥蚶 “奉蚶1号”,缢蛏 “甬乐1号”等4个快速生长品系。在人才培养方面:获聘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才1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二、第三层次人才各1人,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共10名。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获批建设国家级泥蚶原种场,新增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获批宁波市区域特色水产种业协同创新中心。在成果转化方面:举办3期贝类苗种生产及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受训养殖渔技人员200余名;技术指导服务苗种龙头企业6家,联合建立养殖示范基地8个,合计生产优质苗种2万余公斤,良种覆盖率约75%,累计推广良种良法养殖面积2114公顷,产生社会经济效益逾2亿元。
《宁波市葡萄品种改良与安全生产创新团队》项目执行期间共申请专利8项,其中授权专利2项;发表论文26篇;注册商标2个;收集了国内外葡萄种质资源75份,建成宁波市葡萄种质资源保存圃和良种繁育基地3个,完成了生产性相关的45份种质资源的分类学与亲缘关系分析,为甄别葡萄品种同物异名提供依据;采用杂交、辐射等育种方法,选育出优良品系(株系)10余个,其中申报国家农业部新品种保护权3个(甬妃红、甬早红、甬紫晶);通过省级品种审定1个(鄞红);建成葡萄安全优质高效栽培示范基地3个,编制相关技术规程3套。培养团队领军人才1名,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4人,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核心人才4名,骨干人员20余名,研究生12名,培训相关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新增浙江省果蔬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累计推广新品种与栽培技术12.29万亩,累计新增经济效益3.5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专家组认真听取汇报、审阅相关材料后,经质询和讨论,充分肯定我校两项创新团队所取得的成绩,认为:通过三年建设,创新团队在相关科研领域、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申报书和建设方案中提出的指标要求,其综合研究能力和水平达到了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