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宁波市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相关规定,现就组织2025年度宁波市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项目定位及支持范围与标准
(一)项目定位及支持范围
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是指服务民生、以解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领域中的共性科技问题为目标,支持我市公共性、非营利性、具有明确应用方向与前景的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应用项目。
支持范围主要包括:
1.农业农村领域:现代种业、绿色生态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与保鲜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保护、农业生物制造、智慧农业与农机装备、美丽乡村系统治理、乡村共同富裕等方面。
2.社会发展领域:人口健康、生态环保、资源环境、节能降碳、公共安全、城市治理、社会事业、科学普及等方面。
(二)资助标准
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分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实行限项申报、竞争择优方式组织,本年度财政资助项目不超过200项,其中重点项目立项数不超过40项。
1.一般项目。单个项目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20万元,其中医疗卫生领域不超过10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科普项目原则上按一般项目标准(不超过10万元)进行资助,资助数量不超过5项。
2.重点项目。围绕指南方向及条件申报、竞争择优立项,单项资助额度不超过50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重点项目指南登录“宁波科技大脑”查看。
3.申请资助额度不超过10万元的项目,经费实行包干制管理,无需填报经费细化预算构成。
二、申报条件
1.申报项目应符合指南要求,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合理,申请人和项目组应具有较好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
2.项目负责人科研诚信良好,未列入相关部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3.项目负责人一般应具备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
4.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承担人(项目组成员排名第二、第三位)在研项目和当年申报项目累计不超过2项,且均未存在逾期一年以上尚未验收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5.申报指南明确的其他要求。
三、组织方式
(一)申报方式
项目实行网络申报。项目申请人登录“宁波科技大脑”(https://stbrain.kjj.ningbo.gov.cn/),在线填报(平台登录、账户密码设置、系统填报等具体技术问题,请联系技术支持)。
(二)申报安排
1. 2025年5月17日9:00起,项目申请人登录“宁波科技大脑”进行线上申请。
2. 各二级学院自行组织专家对本学院的项目申报书评审,并于2025年6月4日16:00前将2025年度宁波市公益项目浙江万里学院二级学院推荐排序表(附件)签字盖章后报送科研处,并将排序表word版发送至邮箱jinxudong@zwu.edu.cn。
3. 科研处组织外部专家对项目申报书评审。
4. 科研处综合二级学院推荐排序和外部专家评审意见择优推荐上报。
1. 宁波市公益项目为限额申报,本年度我校限额推荐26项,其中重点项目推荐数不超过8项。
2.申请人应当将申请书内容及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要求告知主要参与者,确保参与者全面了解相关内容和要求。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均应当对申请书内容和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负责。
3.不得同时将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项目类型、由不同申请人或经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重复提出申请。申请人应上传承诺书,若发现存在上述情况,取消申报资格,按形式审查不通过处理,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4.本计划项目不支持基础研究项目。各申请人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应据实申请,对于项目总预算核减的项目,预计不足部分经费应由项目申请人自筹解决,或出具书面意见明确放弃立项资格。
5.优先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申报项目;优先支持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依托单位申报项目;优先支持医疗机构围绕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方向申报项目;优先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鼓励地方配套经费联动支持。
6.实施包干制管理的项目,依托单位应制定项目经费“包干制”内部管理规定,并作为附件与项目申报材料同步上传。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金旭东(6205)、王峰(2075)
网络技术咨询:87811024
科研处
2025年5月13日